close

 

位於史博館慶和路上的「山海圳綠道」分期陸續施工,這些工程納入了「嘉南大圳水岸綠道風貌鏈結再生工程」,其中「烏桕綠廊」已近完工,當我看到這些樹木移植到此處時,便十分開心,因為這條「烏桕綠廊」總長度600米 ,兩側共種植450棵烏桕,烏桕十分漂亮,台南有條遠近馳名的「烏桕巷」(東區怡東路86)---大家網路搜尋一下就知道,是經過多年社區營造才幻化成蝶,想不到這美景將要出現在史博館旁。



這些烏桕樹全都是來自滯洪池工程進行時所移植出來的,是20128台南市政府水利局決議辦理的。烏桕樹已開始展葉,過幾年將成為非常漂亮的散步路線,屆時假日一定會吸引許多人潮到此攝影,由於史博館周邊公園綠地已在朝都會公園發展,這一帶的四季景觀,必定十分漂亮。




其他有關「烏桕」的照片及介紹http://www.wretch.cc/blog/carol218/26902020

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
烏桕(學名:Sapium sebiferum),可作烏臼、鴉臼。俗稱木蠟樹、樁仔、瓊仔等。



落葉喬木,高可達15,無毛,具乳狀汁,樹皮灰黑色,有縱裂。枝廣展。葉互生,呈菱形、菱狀卵形,頂部具尖頭,秋季時會轉為紅、橙、紫、褐、深綠或釉綠等色,甚至有可能一葉數色。花單性,雌雄同株,聚集成頂生總狀花序,黃綠色細穗狀,在春季時吐出。蒴果綠色,梨狀球形,成熟時黑色,並裂開為3瓣。種子則近圓形,外被白蠟質假種皮。



中國將烏桕視為經濟作物而栽植已有千年歷史,主要因其種子外部含蠟,可為蠟燭。種子本身含油,作肥皂原料。而葉部亦可為中藥,民間有治蛇毒、消腹水的傳說。



烏桕昔日的經濟效益,今日多已不重要。但由於秋季葉片能變色,目前常作為觀賞植物,在行道樹尤為常見。另外,烏桕木材密緻,易於加工,為傢具及雕刻良品。



資料來源:http://zh.wikipedia.org/zh-tw/%E7%83%8F%E6%A1%95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lovesong082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